儿童绘画和成人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。儿童绘画不是为了取悦他人,也不是为了做一项工作。而是表达自我意识的出口。就像人类在没有出现语言之前的沟通方式一样,是自我情绪的宣泄,自我认知和意愿的表达方式而已,是原始而自发的。
但是,现在有越来的越多的机构,专家,声称可以通过主观的解读孩子的画,特别是孩子作画的用色风格,来判断孩子的心理。比如孩子习惯用红色,就被总结为多动,易怒,有暴力倾向。孩子习惯用暗色,就说孩子受到某种压抑,抑郁,有心理疾病。其实这样片面的,泛泛之言,是极其危险的。
认真倾听孩子的绘画语言
当孩子画完一幅画以后,成人要认真的问,仔细的倾听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解读。同样是画一条线,有的孩子说他画的是一片云,有的孩子说他画的是车跑过去的风,有的孩子说画的是妈妈的脸。虽然是同一种表达方式,但实际的意义却大相径庭。试问我们怎么可以仅仅通过看到孩子的画,就概括性的,主观的认为我们可以判断出孩子的心理状态呢?
通过孩子的用色来判断其性格和心理倾向也同样如此。有一个孩子很喜欢用红色画画,我就问他:“你为什么喜欢红色啊?“。他说,“因为闪电麦昆是红色的呀”。后来我才明白,他最喜欢的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-闪电麦昆车是红色的汽车,所以他喜欢用红色画画。其实就是这么简单。孩子熟悉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,成人提供给他什么颜色,他就会用什么颜色,不代表任何心理上的差异。是我们成人总是自作聪明的喜欢把简单的事物看的非常的复杂。
主观的给孩子下定义,会带来长久的伤害
当家长听到某些专家,老师说他的孩子因为偏爱某种颜色而证明其有心理问题,便会疑神疑鬼的这样认同了,于是总是想去窥探孩子的内心。不要认为你做的很小心,孩子不会察觉到。孩子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。你什么也不说,孩子也会感觉得到你内心的疑虑与担忧。长久以往孩子便会认为自己真的是有某种心理疾病,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,变得敏感,脆弱,没有自信。给孩子过多的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。
“艺术治疗”重在表达
在心理学领域,我们的确可以通过绘画对孩子进行“艺术治疗”。但是这种治疗并非通过绘画来“窥探”孩子的内心。而是用绘画这种语言表现方式,让还不具备逻辑思考能力或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,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我们。孩子通过绘画,向我们诉说着他暂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不好的情绪。就如同成人心理不愉快的时候,找个人倾诉一下,就轻松了,是一个道理。试问,我们会见到一个成人向我们倾诉他偶尔的不愉快,就武断的说他有什么特殊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倾向吗?我们当然不会那么做。孩子更是如此。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,让他画一幅画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(爸爸妈妈在家里就可以这样做),画完以后,认真的问问孩子,他画的是什么。为什么这么画,孩子自会给你,可能让你意想不到的解读。
孩子特别是在5岁以前所画的画,是非常抽象的,因为他还不具备将所想,所见,所感完整而清晰的呈现出来的能力。所以,就更需要我们耐心的倾听。在他将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时候,我们给予中肯而积极的评价,会让孩子对绘画的信心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得到很大提升。
绘画是孩子的一门语言,也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个途径。我们了解这门语言,才能更好的给予孩子和教育孩子。